西出玉门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西出玉门小说 > 皇家秘史之大明宫 > 第34章 欲望宫殿(叁三)

第34章 欲望宫殿(叁三)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陈叁离开长安的那天清晨,在纸上写下了这次去洛阳要做的事情。

他准备空闲时去拜访原主陈三的母亲赵氏,赵氏如果知道陈叁如今在皇帝身边当差,一定会很替他高兴。

另外他要再给赵氏一些银钱细软,虽不能在赵氏身边悉心照料,但是身为独子该供给的赡养费是不能少的。

写好之后,他把进入大明宫后攒下的月例银子放在一个信封里装好,又将南瑿给他的解药放在包袱里,离开了他在翰林院的小厢房。

皇帝出行的仪仗队浩浩荡荡,皇子公主们皆至大明宫南门——丹凤门前送行,场面之壮观令人乍舌。

这次皇帝没有带任何一个孩子,大明宫里的朝政大事全部交由南凛全权负责,由于本朝已经没有宰相了,所以由南瑜来辅佐南凛治理朝政。

虽然皇帝已经要求此次出行洛阳一切从简,但是作为盛世帝国的统治者,仪仗规格依然不会太低。

出行的队伍里主要有这几种人:

一,宫廷御医。他们负责给皇帝把脉问诊,观察皇帝的身体状况,照料皇帝的身体健康。他们的马车走在皇帝御驾的后面。

二,宫廷杂役。宫女上百,太监上百。这些人走在皇帝御驾的两侧和御医的后面。

三,文官集团。他们时刻准备着为皇帝出巡过程中遇到的政治问题出谋划策,也负责与洛阳的地方官员沟通协调,确保出巡顺利进行,将皇帝的旨意准确传达,也把地方的情况如实汇报。

四,武将。朝中的武将大多出自清河崔氏,崔氏胜在官场上的人多,但是本朝职务级别最高的武将是金陵周氏的周懿将军,为从二品镇国大将军,其余武将都望尘莫及。崔周两家也算达成一种微妙的平衡。

但是这次皇帝出行没有带崔氏或是周氏的人,而是点名要求太原王氏的王隐岁将军陪伴御驾。

太原王氏有两个族长,分别是入赘了崔家的宫廷画师王隐年,以及他的亲弟弟王隐岁。本来家族应该由嫡长子继承,但是由于王隐年严格意义上来说,已经不算是王家人,而是崔家夫,所以继承权顺位交到他的弟弟手上。

王隐岁将军是太原王氏难得没有从事绘画和音乐的家族成员,他通过武举进入官场,官至正四品忠武将军,和周懿私交甚笃。

另外,大明宫常年驻扎四支军队,分别是左右万骑和左右羽林。这次皇帝出行带走了左右羽林,又从长安周围调来了两支军队补充大明宫的兵力。

待这支上千人的队伍缓缓驶离大明宫时,陈叁感觉到大地都在震动,在轿子里难以控制地感到心慌。

不知道再回来时,大明宫是否已经更换了主人。

从他的角度来看,他认为在觐帝心中,南凛已经是毫无疑问的储君,只差一道宣告天下的圣旨,南凛就可以顺利登基。

所以他希望觐帝可以安然无恙地从洛阳返回长安,光明正大地立南凛为皇太女,然后在皇亲国戚和文武百官的见证下,安然地闭上眼睛,结束他血腥光辉的一生,也让帝国最可怕最诱人的东西——权力,进行顺利交接。

可是觐帝的身体状况谁也不能保证,陈叁想象不出来,要是觐帝在洛阳就驾崩了怎么了?

如果他生前留下了写着继承人的遗诏还好说,朝廷的文官武将会根据皇帝的旨意尽力让权力的交接平稳进行,如果来不及留下遗诏……

他没有察觉到自己一路上都在叹气,跟他同坐一台轿子的起居侍从阿絮担心地问他:“大人这是怎么了?是有什么烦心事吗?”

陈叁勉强笑了笑,摇摇头:“没有,只是近乡情更怯了。”

阿絮拍了下脑袋:“瞧瞧我,竟然忘了大人是洛阳人,这下回了家乡,大人该高兴才是。”

陈叁点点头:“自然,自然。”

去往洛阳行宫的路十分漫长,路上阿絮找陈叁闲聊道:“大人,这些话我只敢在车上跟你讲讲,你可千万别说出去。你说陛下为什么在这个时候还不立太子,不立太子也就罢了,为何还要千辛万苦跑到洛阳去?”

陈叁要是能搞明白皇帝的心思,也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头疼了。

不过他还是接过了阿絮的话:“之前看前朝的史书上写,陛下还是王爷的时候,先帝给他的封地就是洛阳,想是陛下对洛阳更有感情。再者说,除了本朝之外,历任大祭司都在洛阳的万象神宫里祭祀,说是因为洛阳人杰地灵,更容易与上天沟通。要是上天眷顾我大觐,说不定能让陛下不药而愈。”

阿絮觉得十分有道理:“是啊,洛阳是个好地方……不过话又说回来,要是洛阳这么神奇,陛下干嘛要在大明宫里建一座望仙台呢?还下旨从本朝开始,祭司都要留在大明宫里,只有重大祭祀才去洛阳。”

这个陈叁也不知道了,所以没法回答他的问题。

经过十日十夜披星戴月的赶路,皇帝的仪仗队终于到达中州洛阳。

原主陈三是洛阳人,但是陈叁不是,这个地方对他来说陌生又神秘。

一切发生得比陈叁想象中要快得多。

正月十二日,也就是御驾到达洛阳的第二天晚上,原本陈叁已经睡下了,没想到御前的小太监急急忙忙来叫醒了他。

“陛下身体有恙,召集群臣会面,大人快去行宫的明堂吧,千万别耽误喽。”

陈叁正睡得迷糊,听见这话立马爬起来穿衣服赶去明堂。

等他到达明堂时,皇上虚弱不堪地坐在龙椅上。堂下站着文臣,两边站着武将,本就不大的洛阳行宫被文武百官站得满满当当。

陈叁坐到龙椅左下方的桌子前,面前摆着一张空白的御用金色织锦。

等到人都来齐之后,魏公公抹着眼泪对皇帝说:“皇上,堂下群贤毕至,还请皇上下旨吧。”

接着,皇帝缓缓道:“众爱卿,朕已时日无多。”

大臣们立马跪下,哭作一团。

“但我大觐不可一日无君,遂朕召集朝廷百官于此,众卿听旨。”

大臣们齐声拜道:“臣听旨。”

陈叁的心跳一下又一下,沉重得像某种钝器掉在泥土地上。他捂着胸口,紧张到忘记该怎么呼吸。

魏公公给他使了个眼色,告诉他可以动笔记录了。

“靖昭公主凛,至性仁孝,淑哲惠和。夙着梦日之祥,早流乐善之誉。好礼无倦,强学不怠。今承华虚位,率土系心,畴咨文武,咸所推戴。古人云:知子莫若父,知臣莫若君。朕谓此女,实允众望。可以则天作贰,可以守器承祧,永固百世,以贞万国。宜立凛为皇太女,所司备礼册命。”

听完这段话,陈叁悬着的心放下了,国家有了名正言顺的继承人,权力的顺利交接就有了保障。他还在想,宫变是不是不会发生了?

而大臣们却傻眼了,半晌没有人说话。

过了许久,才有大臣提出异议:“陛下,自古以来,从未有过公主即位的先例,陛下宠爱女儿,但也不能将万里江山交给要嫁作人妇的公主啊。”

觐帝道:“公主无需嫁人,将民间和世家公子送入大明宫给公主挑选即可。”

大臣震惊地说:“这……这成何体统啊,成何体统啊陛下。”

觐帝满不在乎地说:“体统又是谁定的?朕的旨意难道不能大过体统吗?”

另外一位大臣表示:“陛下有许多皇子,何不则其一用之?若陛下没有皇子,只有靖昭公主这一个女儿,也可从宗室里挑选优秀的世子过继,何况陛下还有这么多儿子,何须立公主为储君?”

“公主才智过人,堪当大任,非其余皇子可比。”

即使觐帝这样说,群臣依然在交头接耳。

“皇上执意立公主殿下为储君,岂非将祖宗理法弃之不顾?自有我汉人以来,君臣、父子、夫妻已经是约定俗成的关系,若公主殿下成婚,究竟是她的丈夫更大,还是她更大呢?”

这时陆续开始有“支持派”反驳“反对派”的意见:“崔大人这是什么话?公主将来登基为帝,便是天下至尊,没有人可以越过她去。祖宗之法哪能一成不变?”

被反驳的崔大人仍然在据理力争:“公主虽然能力卓然,但是年纪尚小,怎可继承大统?”

支持派又道:“那皇上的儿子又有几个年长于二公主?这话由崔大人来说恐怕不妥吧,毕竟你崔家在朝中横行霸道,多少男人入赘你家做婿,怎么也不见你反对啊。”

堂下渐渐吵成一片,觐帝早就预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,疲惫地闭上眼睛。

这时,王隐岁将军站出来,坚定地支持皇帝的决定:“立储之事乃陛下家事,无论是皇子还是公主,都由陛下全权作主,臣等唯皇上马首是瞻。”

皇帝睁开浑浊的眼睛,欣慰地点点头。

支持派的大臣马上异口同声地说:“臣等唯皇上马首是瞻。”

其余不满的大臣也不敢再开口,毕竟,王隐岁手握兵权。

任何权力都要有武力集团做依靠,才能发挥权力的作用。

陈叁也一字一句在帛锦上写好了圣旨,魏公公小心翼翼地将圣旨拿起来,呈到皇帝面前。

皇帝仔细看了一遍,点点头,随后,魏公公又当着群臣的面将圣旨通读一遍,读完之后,圣旨被收好,放入密盒之中,不再示人,由羽林卫日夜兼程将圣旨送去长安大明宫,正式宣告天下。

陈叁放下笔,心想,一切终于尘埃落定了,但愿宫变不要发生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