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岁宴,顾名思义,在除夕夜的前几天,皇家的公主、内命妇、外命妇和长安的世家贵女们会聚集在大明宫里一起举办宴会。
参加除岁宴对于世家贵女们来说绝对是一种荣耀,也是世家地位的象征。
女人们不能像男人一样去参加科举考试,但是高门显赫之家都不会吝啬让女儿读书识字,除岁宴正是她们展示才华的地方。
十二月中旬,皇上病重,不见任何人,除了贴身伺候的宫女太监,其他人都不能靠近他,史官也不可以。
不过皇上特意吩咐,让陈叁前去太液池,记录女眷们除岁宴的盛况,以展示帝国的富饶与包容。
陈叁带着纸笔和两个小侍从来到太液池,不过他不能和女眷们靠得太近,只能远远看着她们饮酒作乐,曲水流觞。
今年皇后被软禁,除岁宴就由南凛来操持,她带着九公主南琬坐在上席。
南琬面前摆着几盘糕点,整个人被包裹得严严实实,梳着双螺髻,粉红色的小袄衬得她肌肤胜雪,面色红润,可见她被南凛照顾得很好。
自从南凛被加封靖昭公主,主持大觐军国大事之后,她的装束有了明显的变化,比从前更加成熟稳重,富有威严。
陈叁记得从前她常梳“倭堕髻”,将秀发束在头顶正中,挽一发髻,并让发髻向一侧偏斜,再用发簪将其固定,额头两侧蓬松饱满。
如今她梳着牡丹头,两鬓至额前头发被分成若干股,与其余头发同时向头顶束起,脸上没有一丝碎发,这种发型酷似盛开的牡丹。身上服制则为紫色,衬得她尊贵非凡。
除岁宴上,两位当朝公主自然地位最高,其余女眷主要来自四大家族。
崔夫人是本朝皇后的亲妹妹,如今年逾四十,脸上却不见皱纹。她的丈夫来自太原王氏,因清河崔氏的声望多于太原王氏,于是她的丈夫入赘崔府,三个女儿也都跟着崔夫人姓崔。
大女儿崔釉,几个月前嫁给了大皇子南瑜,成为了内命妇,身份地位已经高于作为外命妇的母亲,现怀有身孕,在崔府养胎。
陈叁觉着她比上次进宫给皇上请安时要丰腴了一些,穿着深蓝色的宽大衣裳,披着白色的狐皮大氅,想必是在娘家受到了精心的呵护。
南瑜这种做法对于崔釉来说是最好的安排,哪有比母亲更爱女儿的人,崔釉在崔府是最安全的。
如果说崔氏培养崔釉,就是让她作为嫡长女与皇室联姻,那么崔釉的任务已经完成了,在外人看来,她绝对是温柔体贴,贤良淑德的妻子。
二女儿崔瓷,在长安早有盛名,不过都是不太好的言论,因她出自武将之家,自幼习武,又酷爱读书,可谓是文武双全的才女。
崔府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,有意将这一代孩子往文官的方向培养,前几代崔家人战功赫赫,但是没有读书人在朝廷任职,这对于庞大的家族来说是非常危险的事情,以至于他们只能扶持有才华但是异姓的赵大人作为宰相。
崔瓷长得不丑,但是皮肤偏黑,五官寡淡,看得出常年习武的痕迹,和精致的崔釉站在一起,显得有些糙,只有眼睛与崔釉有几分相似。
陈叁看见了她手上的刀伤,心想她生在这个时代,不知道是福是祸,还好她有强大的家族做倚仗,得到了这个时代最高水平的教育,还可以学自己想学的东西,只可惜这个家族很快……
三女儿崔陶,年纪尚小,比南琬大不了几岁,作为崔夫人的幺女备受宠爱。她躲在崔釉的大氅里,抱住崔釉的腰,脸颊红扑扑的,被疼爱她的母亲和姐姐们环绕。
陈叁想,她应该是今天宴会上最幸福的孩子。
崔氏这一代只有三个嫡出的小姐,男孩都是王大人的妾室所生的庶出,不过这都是崔夫人点头同意的,作为女人,生育成本太高,她不愿意为了生儿子折腾自己的身体,女儿也一样够她疼爱。只是在这个时代,家族兴旺不得不靠男人。
如今,怀孕的崔釉又回到她身边,崔瓷暂未出阁,幺女年纪尚小,是崔夫人最珍惜的时光。
说完崔夫人,就不得不提到她丈夫王大人的家族——太原王氏。
太原王氏人才辈出,但并非是在官场和战场上,而是在绘画和音律方面,宫廷画师和乐师有一大半都来自太原王氏,朝中虽然也有人做官,但是官职普遍不高,很多职位都是靠崔王两家联姻才得到的好处。
今天来到除岁宴的王氏女眷是崔夫人的妯娌,王大人亲弟弟的夫人和女儿。
王夫人本来是陇西李氏的小姐,李贤妃的庶妹,她嫁到太原王氏后不久,李家遭难,为避免被波及,她随夫改姓王,后育有一子一女。
今日陪她来到宴会的是她的小女儿——王秋漪。
陈叁对这位王小姐印象非常深,因为他看过觐朝的历史,知道以后她会嫁进皇室,颇有一番作为,不过这“作为”是贬义词。
他眼前的这位年轻姑娘,穿着鹅黄色的大氅,不说倾国倾城,但是容貌清丽,身姿丰腴,口若含樱,眼中秋波流转,又颇有傲气。
也难怪她恃才傲物,“长安四绝”里就有一样——秋漪的画。
她算是太原王氏中最有才气的一位小辈,十五岁就因才名远扬,被召进宫为皇后画过肖像,其后皇后评价她为“才高八斗”。
王夫人的娘家陇西李氏曾经煊赫一时,与清河崔氏并称“崔王”,曾有流言称:崔王各占一半天。
陇西李氏衰落之后,勉强幸免于难的只有远走他乡的男丁和已经嫁出去的女人。
如今陇西李氏人丁奚落,唯有被南玥赎身的李青黛来参加宴会。
陈叁曾经听宫里的老人说过,陇西李氏鼎盛时期不知道出过多少文豪大官,半个翰林院都姓李,不论男女,皆是满腹珠玑、惊才绝艳。李家失势前,整整十年,除岁宴上的“女状元”都是李家女子。
如今虽然风光不在,但是李青黛依然维持着贵族小姐的风范。她很瘦,说话不多,身量纤纤,眉如黛蛾,鼻梁高挺。不比崔家三个女儿衣着华贵,也没有王秋漪那般自信,而是态度恭敬谦和。
她出生的晚,没来得及接受好的教育就被发卖为奴,不能延续李家的荣光,对诗时比不上崔瓷和大周,但也没有因此自卑或懊恼,而是利落地被罚酒,再接再励。陈叁在她身上看到了难以想象的坚强和韧性。
崔、王、李,这三大家族通过联姻的方式相互扶持,又彼此制衡,要是一家倒了,其余两家也没法全身而退。比如李家被抄,嫁去李家的崔氏女和王氏女都被没入奴籍。
四大家族里最后一家——金陵周氏,算是本朝刚兴起的门阀,也是李家倒台之后,皇帝亲自扶持起来与崔氏相抗衡的世家。
周氏的家主——周贵妃和周懿将军的父亲,在前朝与西境的战争中立下丰功伟绩,年迈之后不再亲自上战场,被前朝皇帝加封兵部尚书。
二十四年前,新帝登基,周尚书带着一双儿女去皇宫里给新帝贺喜,不曾想宣城公主对周懿一见钟情,后由新帝亲自赐婚,让宣城公主嫁给了周懿。
与皇室公主的这次联姻对周家的声望大有加持。成婚后的宣城长公主更加自由,加上她十分有经商头脑,又有政治势力,很快就让周氏在江南地带富甲一方。周懿将军则继承了父亲的衣钵,在边境屡立战功,四十不到已经是镇国大将军,夫妻同心,让周氏一时风光无限。
周懿将军的妹妹周颐入宫为妃后,深受皇帝喜爱,不久被封为贵妃,收养了二公主南凛,第二年又生下七皇子南玉,为周氏一族更添荣光。
宣城公主与周懿有一对双胞胎的女儿,并称大小周,另外还有一个儿子。
此前陈叁已经见过了周子婴,今天是第一次见到周家两姐妹,据说两位小姐以美貌闻名于江南,颇有名气。
大周名叫周沉水,小周名叫周浸月,两人的脸型一模一样,只是五官有些许不同。
两位小姐都梳着单螺髻,因着觐朝以深色为尊,两位小姐尚且年轻,还未出阁,没有封命妇,所以衣着颜色较浅。
大周穿着浅紫色长袍,簪着白孔雀嵌珠翠玉簪,富贵又得体,沉默寡言,但对诗时总是一鸣惊人,受到众人的赞誉也不喜形于色,只是淡淡地一一道谢。
小周稍微活泼一些,月蓝色的衣裳上绣着蜜粉色的团花,头钗简单,只一个蝴蝶流苏簪,对诗虽然不及姐姐,但是不管谁对上,她都会鼓掌叫好。
宣城公主与南凛玩笑时曾说:“我们家女儿都不像娘,倒像小姑姑,你说说,她们是不是更像你母亲?”
南凛答道:“都是一家人,像谁又有什么要紧的呢?我只知道二位妹妹花容月貌,这都是舅舅和妗妗的功劳。”
如传闻中所言,二位小姐尽态极妍,秀外慧中,是长安世家子弟竞相争夺的对象。
陈叁看完了所有来参加这次除岁宴的女子,把她们和书中的描写一一对应,而后开始专心地写史,让自己不再多想。
眼前这些灵气逼人、正值豆蔻的女孩们,在书中的下场却一个比一个凄惨,不过,不只是她们,在书中,跟皇室沾亲带故的人很少走到善终。再想下去,只会徒增伤感罢了。
到最后,觐朝灭亡,起义军更是将长安屠城,为避免南觐皇室还有余孽尚存,起义军为斩草除根直接将大明宫烧成了灰烬。
陈叁在心里默默地说:那我呢?我的结局又是什么呢?
春分到来时,宴会已经进行到一大半,南琬坐在南凛的腿上,大小周分别坐在南凛两侧,宣城公主和大周坐在一起,小周则一直逗弄着南琬。
崔瓷一直在喝酒,似乎想麻痹自己,陈叁知道,她这样有抱负的女子,是不会心甘情愿成婚的。
崔釉一边忙着劝阻她,一边和王秋漪说话,她们俩是感情很好的朋友。崔陶躺在崔夫人怀里安睡。
李青黛孤零零地坐在窗边,看着窗外的月亮发呆,纤瘦的身影有着难以言说的落寞。
春分径直走向崔釉,在她耳边轻语了几句,崔釉温柔地回答她:“我无妨,近来倒是胖了几斤,让王爷不必挂怀,务必珍重。”
“奴婢一定将此话带到。”
春分走后,崔釉的情绪立马低落下去。
那个对她关心有加的男人,年后就要迎娶她的亲妹妹了。
崔釉轻轻叹了一口气,崔夫人看见此景,小声劝她说:“我的儿,今天是高兴的日子,不要为其他事情伤心了,娘看着心疼。”
谁不希望自己的女儿嫁给心爱的男人,要是南玉只是普通的世家公子,崔夫人肯定请人做媒,让他给崔釉做上门女婿,可偏偏南玉是皇子,婚姻大事都由皇帝亲自做主。
至此,陈叁对书中提到的所有篇幅较大的人物都有了大概的了解。经过大半年的生活,陈叁终于适应了宫里的环境,接受了自己穿越时空的事实。
还没等他喘口气,更大的阴谋却从天而降。